赣东学院情况介绍

一、基本办学条件

赣东学院坐落在素有“才子之乡、文化之邦”美誉的江西抚州,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,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、抚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。前身为2002年创建的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,于2021年1月25日转设成立,2021年9月正式启动招生,办学规模暂定为10000人。  

学校现有东临校区、羊城校区2个校区,其中东临校区总投资约14.9亿元,占地面积1028亩,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;羊城校区占地面积97.3亩,建筑总面积4.68万平方米。校园生态环境优美,人文气息浓厚,图书馆、学生公寓、运动场馆、大学生活动中心、学术交流中心等建筑典雅优美、错落有致,学生食堂、商业街区、医疗服务、快递物流等生活配套完善,拥有功能齐备的教学场所,现代前沿的科技实验室,智能先进的工程实训基地,全面推行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。图书馆纸质藏书62万册,电子图书128万册。

当前,学校共设有应用工程学院、信息工程学院、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、经济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5个实体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,涵盖工、理、管、经、文、法、教、艺八大学科门类,目前招收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600余人。现有教职工412人,其中高、中级职称占比45%,博士、硕士学历占比95%以上。

二、学校发展定位

新时代新征程,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践行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牢固树立“扎根抚州办大学”的理念,坚持“地方性、应用型、特色化、高水平”的发展思路,坚持“以服务谋发展,以贡献求支持,以创新促突破”,全面对接江西“1269”和抚州“2416”行动计划。

聚焦一个目标:建设“全省领先、区域一流”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;打造“三大高地”:人才集聚与培养高地、应用型科研创新与转化高地、临川文化研究与传播高地;打好“三大攻坚战 ”: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攻坚战、应用型高校转型攻坚战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攻坚战;实施“三步走”战略:“三年打基础”,即2024-2026年,实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,师资队伍建设显著提升,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,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;“四年上水平”,即2027-2030年,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贡献的学科群,拥有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跃上新台阶,整体办学实力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全省前列(前五名);“五年大跨越”,即2031-2035年,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、科技创新能力强、区域内人才、科技、文化高地凸显,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,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进入江西领先、区域一流。

三、学科专业布局

聚焦区域重点产业,按照“做大做强工科、做精做特文科”的思路布局, 2022年以来新增设置遥感科学与技术、物联网工程、数字媒体艺术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、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新专业,压减停撤专业14个,改造升级专业15个。经过调整优化,学校现设有本科专业32个(招生专业24个),其中理工科专业18个,占比56.25%,基本形成“以工为主、工管结合、文理渗透”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,与抚州市重点产业链的匹配度高达80%。

大力实施“一院一精品”工程,重点推动应用工程学院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、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布局,信息工程学院在电子信息、物联网领域转型升级,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调整优化,经济管理学院在生态康养、绿色农林产品深加工等领域重点发力,人文学院在文化旅游、体育健康领域服务对接,提升学校在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贡献率与影响力。

四、师资队伍建设

学校始终坚持固本强基、深入贯彻“人才立校战略”,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,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。成立“招才引智”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推动引才工作制度化、科学化和常态化。创新体制机制,提供优质服务,制定“高层次人才引进”“高尖端人才引进”“预引进在读博士”等引才制度,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“一事一议”方案,赴武汉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中南政法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实地开展专场引才活动,引进高校教授11人、副教授44人,博士14人,外籍博士后1人,预引进博士2人,银龄返聘教授5人。

五、教学质量保障

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“生命线”来抓,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,加强教学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。严格落实教学督导工作制度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、大学生信息员制度,着力畅通教学反馈机制,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、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。强化师资培训,通过开展培训讲座、组织教学竞赛、严抓教研活动等方式,切实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强教学团队建设,充分发挥省级教学团队、教学工作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,以青年教师教学竞赛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为抓手,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近年来,学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,省级一流课程8门,省级教学团队2个,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,省级教改课题16项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,教师荣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励10余项。

六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

近年来,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38项,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6项。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,专著5部,拥有专利数32个。获批抚州市“智能制造信息化应用技术创新中心”、“森林康养产业研究中心”和“临川文化研究中心” 3个科研平台。获批“磁性材料产品智能制造数字化平台研发”和“基于数字孪生的汽车零部件高效协同智造关键技术研究” 2项抚州市揭榜挂帅重点项目。正在推进全市11各县(区)及抚州高新区、东临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推动建立一批科研创新平台、成果转化平台,深度融入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、开发课程、编写教材及参与课堂教学,目前共立项校企合作类课程9门,校级规划教材4项。与抚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知识产权方面建立了合作互动合作机制,与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共建了赣东数字经济研究院,与北京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(抚州)签订临川文化研究所。推进与海克斯康集团共建智能制造/智慧城市现代产业学院,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智财经产业学院,与中安镜像(杭州)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字文化现代产业学院。

七、应用型人才培养

学校紧紧围绕培养“夯实基础、强化应用、突出技能、面向市场”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目标,深入推进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供需契合”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,不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。通过深化校地合作,与抚州高新区、东临新区、资溪县、黎川县、宜黄县等县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,推动建立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基地、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就业基地。加强校企合作,引导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、开发课程、编写教材及参与课堂教学,目前共立项校企合作类课程9门,校级规划教材4项,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紧密衔接。健全实习实践教学体系,通过引企入校、平台搭建、项目驱动,探索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,完善包括实验、实习、实训、课程设计、毕业论文(设计)、科技创新、工程训练、学科与专业竞赛、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机制,建设专业实习基地30余个,产教融合型实习基地5个。近年来学子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,共获国家级奖励120余项、省部级奖励300余项。

八、对外合作与交流情况

学校注重国际化教育,聘有来自美国、日本、新西兰及南非的外籍教师,并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、塞浦路斯欧洲大学、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(香农理工大学)等多个国家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,实现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的国际化教育模式,同时参与东华理工大学与尼泊尔特里布汶大学联合建设孔子学院。在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方面,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、泰国西那瓦大学和塞浦路斯欧洲大学3所国外高校开展了教育国际合作。


赣东学院本科专业一览

应用工程学院:资源勘查工程、土木工程、工程管理、测绘工程、地理信息科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测控技术与仪器、遥感科学与技术

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:电子信息工程、自动化、机械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

信息工程学院: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通信工程、软件工程、网络工程、物联网工程

经济管理学院:会计学、市场营销、国际经济与贸易、财务管理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、数字经济

人文学院:法学、网络与新媒体、英语、日语、汉语国际教育、体育教育、服装与服饰设计、数字媒体艺术

(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)